【球爸筆記】從歷年CPBL選秀球員生涯發展,來分析各球團農場的選手養成績效

常聽到新聞報導、或網路上的球迷朋友們談到:某球團的二軍養成有目共睹,農場滿滿都是潛力新秀,有需要隨時可以補充一軍戰力;而某球團的養成體系不穩定,球員產出青黃不接,直接反映在一軍難以令人滿意的戰績上。但總是口說無憑,還是需要數據能證明這些論斷的真偽,畢竟棒球迷已經逐漸從嘴砲時代,進化到目前的數據時代了不是嗎。 2010年選秀第二十八順位的捕手黃鈞聲,在進入職業殿堂八年後的2018年,才第一次獲得200個以上一軍打席的機會,為中職費時最長的選手。(圖片來源:運動視界圖輯)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將由上一篇文章 CPBL 的歷年選秀資料進一步延伸,加計了球員的生涯發展,來計算各球團選手養成的實際成果。統計原則說明為避免數據的解讀誤差,先說明資料的取捨以及原因如下。只統計 2009 ~ 2020 這十二年間的 CPBL 選秀簽約球員因為 2009 年起,我國取消了役男球員的代訓制度,最後一支二軍球隊興農二軍也在本年度完成組建,所以中華職棒在成立的第二十年,終於開始了正式的職業二軍季賽制度,也是大家可以討論 CPBL 農場養成成效的起點。而暫時的終點筆者選擇在 2020 年,原因是 2021 的入選球員在今年才是第一個完整賽季,而 2022 的才剛剛入選,都還沒有討論的必要。不過也因為如此,味全新軍的數據也僅供參考,請讀者們注意,畢竟許多選手仍在養成期。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只統計入隊年紀介於 18 歲至 21 歲之間,以及 22 至 23 歲的球員筆者以為,18 歲至 21 歲間的球員,屬於高卒與大學未畢業的時間點,在球員發展的角度來看,才是需要被職業球團養成的階段;而 22 至 23 歲的球員已大學畢業,可被歸類為即戰力選手,所需要被養成的要素較少,所以統計結果上筆者會做個區分。另外,超過 24 歲的球員已屬於球技成熟期,球員生涯的成績好壞應與球團選秀策略與眼光有關,與養成能力應該就沒有太大的關係,為免影響計算結果,本文的統計就不列入。儘管筆者是這樣的區分為二個年齡段來觀察,但是中職其實屬於球員庫深度較淺的職業聯盟(舉個例子來比較:目前兄弟球團手上握有 67 位註冊球員,而 NPB 的福岡軟體銀行鷹隊就擁有近兄弟二倍的 115 位選手。),因此 CPBL 的高卒球員在入選隔年就直接站穩一軍的現象其實很常見,只是在這樣的狀況下來討論養成成果是否適當呢?不過大家都知道,CPBL 球團會使用一軍的 PA 或 IP 來養成球員並不是新聞,只要能持續在一軍打球,姑且也就算是培育成功了吧。
請繼續往下閱讀

生涯累積二個一軍球季投球局數超過 30 局,或超過 200 打席的球員,列為被養成成功者請注意!不是連續二年,而是生涯只要累計有二個球季達成,

二十一點

就會被計算為符合一軍戰力。畢竟因為受傷、新血加入、洋將等因素影響下,要連續二年達成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舉個例子:有著精湛的配球與守備功夫、經歷過桃猿與味全的「劉時豪」捕手,

DG百家樂

其實並非一位默默無名的選手,但目前生涯卻沒有能達成任二個球季超過 200 個一軍打席的這個門檻,他僅在 2018 年時獲得過 266 個打席。 2013年選秀第八順位的捕手劉時豪,生涯只有在2018球季獲得超過200個一軍打席。 (圖片來源:運動視界圖輯) 球員有達到上一項出賽門檻即計算為培育成功,不論當年或之後的成績如何原因很單純,球團會用二個球季以上讓一位投手在一軍丟超過 30 局,或一位野手在一軍打超過 200 打席,就代表球團認為他是一軍戰力。或者可以說從農場裡挑一個上來,也許成績會比誰誰誰更好;不過出賽數據上就是沒有「如果」這二個字。或者可以說因為誰誰誰受傷,所以才沒有留下穩定局數、打數;不過維持球員能健康出賽,不也是農場養成的任務之一嗎?只以選秀會選中該球員的球團作為依據,而不論後來所屬球隊;但有二位例外因為沒有「自由的」自由球員制度,球員交易市場也如一灘死水,雖然今年終於又有交易啟動,可下一筆還不知道何年何月才會出現,因此 CPBL 球員幾乎都是因為養成失敗被釋出而轉隊,所以這裡只用選秀選中該球員並簽下合約的球團作為計算的依據。但有二位例外。2009 年由兄弟選中的「方克偉」捕手,於 2010 年季中由於興農捕手群受傷缺人(當時僅三位就傷了二位),因此向兄弟交易取得方克偉,而他終於在 2016 年開始,連續二年獲得一軍 200 PA 以上的機會,此時距離他進入職棒已第七年。因此他的養成成績筆者計算在興農-義大-富邦體系。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2 年由義大選中的「黃偉晟」投手,僅出賽一年就在 2013 年被釋出;當年剛接手興農不久的義大,釋出多位一年級生這「只用不養」的舉動,還引發了諸多球迷不滿與反感。後來黃偉晟由桃猿簽下,並在隔年 2014 開始連續三年達成一軍 30 IP 以上的成績。因此他的養成成績筆者計算在桃猿球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洪宸宇」投手, 2011 年由桃猿簽下,由於苦無一軍機會,棄打從投後於 2016 年遭釋出,隨後被兄弟於戰力外測試會簽下,並在隔年 2017 開始連續二年達成一軍 30 IP 以上成績;不過因已在桃猿陣中養成多年,

TFG體育

因此他的養成成績筆者仍是計算在桃猿。 各球團農場的選手養成績效球團在新人選秀會挑選選手時,主要有二個考量,一是未來性,二是即戰力; 18 歲至 21 歲之間的入選球員,需球團養成的可能性較高,而 22 至 23 歲之間的球員已具備一定的成熟度,形成即戰力的機會較高,但養成的需要也不是沒有,所以筆者以此二分法做統計。不過統計結果,與筆者想像真的不同。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各球團 21 歲以下球員養成狀況在這個年齡段,一如各路球迷的觀察,「兄弟」農場的養成績效就是第一名。兄弟體系在培育成功的數量、總成功率、以及投手成功率都超過其他四個球團,僅在野手的成功率稍低居第三,由此可以證明球團農場的養成能力確實領先中職。
請繼續往下閱讀

LaNew – 桃猿 – 樂天體系在總成功率、與野手成功率都位居第二,但選入了全中職最多年輕投手桃猿,其培育成功率卻遠低於中職平均。仔細觀察發現, 3 位成功的投手之中有 2 位, 6 位成功的野手之中有 4 位,都是在生涯第一個完整賽季就在一軍打好打滿,使得農場平均收穫時間就「只」有驚人的 1.66 年,加上歷年選秀總共收了各球團最多的 21 歲以下年輕選手,算是 CPBL 中直接以一軍養成且獲得成功的代表性球團,或可說是選秀時最能精準的挑選到年輕且成熟大物選手的球隊。味全體系僅在野手成功率位居第一,而投手僅 1 位成功形成戰力,主要是成立不久新球團的關係。統一體系僅在投手成功率位居第二,而野手則敬陪末座,此唯二成功養成的野手,都是生涯第一個完整賽季就在一軍打好打滿的年輕成熟大物:林靖凱、林子豪。可以判斷,統一在這個年齡段的野手培育效率不佳。興農-義大-富邦體系除了投手的成功率位居第三之外,野手成功率與總成功率都低於聯盟平均,

捕魚機

農場平均收穫時間亦為最長,其農場養成能力確實如外界所認為的不盡理想。就以 21 歲以下球員養成來看,兄弟農場績效最佳,而桃猿次之。全聯盟每 4.15 位這個年紀的選手,平均在進入職棒的 2.21 年後,約有 1 位能被養成而形成一軍戰力。各球團 22 至 23 歲球員養成狀況這個年齡段是筆者認為需挑選即戰力選手的區間,與養成績效的關係較少;「統一」則是這個大學畢業區間的王者,

真人百家樂

兄弟次之。兄弟體系總成功率第二,投手則與桃猿並列為第一,野手居第二,平均收穫時間「僅」 1.46 年,確實符合即戰力選手的選秀策略,也成功達到目標。另外,兄弟於兩個年齡段都是培育投手最成功球團,在投手的農場養成與選秀眼光之中,確實有獨到之處。LaNew – 桃猿 – 樂天體系在投手成功率與兄弟並列第一,而在總成功率與野手部分都低於聯盟平均,農場平均收穫時間也最長。但其實 8 位成功的投手之中,有 6 位是在 2012 年以前選入的,其中還有 1 位最後是在兄弟形成一軍戰力的洪宸宇投手。味全體系在這個區段全部敬陪末座,主要還是剛成立不久的關係。統一體系總成功率第一,野手第一,投手則居第二;觀察統一的野手,幾乎都是因精準選秀眼而來的即戰力,林安可、陳重羽、蘇智傑、陳傑憲、鄧志偉,還有上面 21 歲以下的 2 位,全部都是在選秀隔年即站穩一軍,實在不易評斷養成的效果。興農 – 義大 – 富邦體系所有數值都低於聯盟平均,不過富邦體系選擇這個年齡區段的人數遠多於其他球團,也因此拉低了成功比例,若單以成功的人數來看,其實都處於第二的位置。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富邦體系大量選擇即戰力的策略並不差,但養成能力確實有限,不知未來能否擺脫球團前身義大「只用不養」的批評。全聯盟每 2.65 位 22 至 23 歲入選的選手,平均在進入職棒的 1.81 年後,有 1 位能被養成而形成一軍戰力,這可以另外證明:大學畢業後球員進入職業領域,獲得成功的機率較高。 各球團的選秀與養成策略總結以上二個項目的分析結果,原本假設「年輕選手需要較長時間養成」才能形成一軍戰力的筆者,著實受到不小的驚嚇,因為有三個球團在 22 至 23 歲大畢球員的農場平均收穫時間,竟然比年輕選手的還要長!若非 CPBL 用一軍養成大物選手的情況實在普遍,就是臺灣高卒至大學未畢業的這些年輕球員球技成熟度高得驚人,但以我國輸出球員在國外的成長狀況來看,似乎又不是這麼一回事!關於這點,以後有機會寫篇文章來比較比較再做定論。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從結果也可以看出各球團選秀策略上的不同。兄弟體系在高卒或大畢球員的挑選可謂平均,對年輕者以未來性優先,並投注一定的細心與耐心在二軍培養,一定的時間後才進行採收;而對於大畢球員則是以即戰力為考量,很快就希望能在一軍兌現選秀眼光,從二者的收穫時間有不小的差距來看(高 2.66 :大 1.46 ),也與筆者的假設相符。LaNew – 桃猿 – 樂天體系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高卒球員上投注的選秀權明顯較多,但農場養成效率差強人意,尤其投手成功率極低,年輕選手能經由農場 2 至 3 年悉心培育成為一軍戰力的比例並不多,幾乎是隔年即一軍打滿的前兩輪大物;而投注在大畢球員的選秀權較少,與高卒相反的是,野手部分反而歉收,近年投手的選秀成果也有限。由收穫時間的差距來看(高 1.66 :大 2.17 ),是個策略上高卒遠重於大畢、而農場養成能力不明顯的球團。味全體系新軍仍無法討論。統一體系策略是偏向大畢球員的挑選,且高卒選手的養成效率並不理想,大畢球員是統一的主要一軍戰力來源,收穫時間的比例相近(高 1.83 :大 1.88 )也可以說明,統一的選秀策略是以大畢即戰力為主、高卒即戰力為輔、而農場養成較差的球團。興農 – 義大 – 富邦體系選秀不意外地極度偏重在大畢球員,這也符合他們喜愛蒐集旅外球員的固有習慣;其高卒選手的培育成果不佳,一軍戰力幾乎是靠大量選進後再篩選的大畢(以及旅外歸國)選手所支撐,

娛樂城註冊金

其選秀策略是以大畢與旅外為最優先,而農場養成能力差的球團。 2018年選秀第一輪第一順位的高卒捕手戴培峰,今年球季才首次獲得200以上一軍打席的成就。 (圖片來源:運動視界圖輯)  結語筆者用這樣的小樣本數據來討論球團養成能力似乎有些托大,畢竟只差 1 到 2 位球員,就可能造成培育成功率上的不小變化;只是中職各球團的球員庫深度確實不足,二軍農場正式成立的時間至今也不過短短 13 年,再加上仍然草創的自由球員制度與冰冷的交易市場,使得空有一軍實力卻在原球團卡不上位置的球員難以流動,要能更準確的評斷球團的養成績效,也許得等到中職玩法有所改變的那一天吧。最後附上這次的,也就是 23 歲以下所有球員的總計結果給讀者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