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燃油車大限!童子賢:6兆美元汽車產業將脫胎換骨,臺灣無窮機會!

臺灣2020年經濟成長率持續向上,全仰仗半導體及資通訊兩大產業支撐,產值占總出口比例51%,業界說臺灣不能只有臺積電,但臺灣下一個機會在哪裡?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明白指出,汽車產業是一個比半導體及電腦產業都要大的市場,這是臺灣的機會跟希望,

運動彩券

值得去努力。他19日應《風傳媒》邀請出席解密白宮新主人,臺灣的挑戰與可能論壇時,發表上述看法。

和碩日前才宣佈赴美設廠,傳是電動車廠特斯拉要求,對此童子賢指出,一切等有申報自然會公告,但他坦言,若赴美設廠目的當然是「尋求機會」,希望跟客戶黏著度更好,更緊密,而客戶希望工程師彼此更密切互動,就像當年廣達在上海設立OBus供應鏈園區一樣。

2035年歐美限令,汽車需100%潔淨能源

童子賢指出,

QT電子仙境傳說

汽車產業未來將有很大改變,美國跟歐洲領袖都已宣佈2035年汽車產業完全使用乾淨能源,可以想像龐大達4兆美元的產業要脫胎換骨,產業結構會帶來怎樣的挑戰跟機會?童子賢也直接給出結論,他認為對臺灣來說,應該是帶來無窮機會。

不少臺灣大廠也看好電動車機會,比方鴻海宣佈2024年將推出商業化固態電池,並成立MIH電動車開放聯盟,臺達電投入充電樁發展。

目前汽車結構上,30%產值來自電子,70%產值來自傳統機械,過去汽車零件的電子化帶來的是體驗的便利性,比方ABS煞車及噴油嘴等,取代效率不好的機械式,讓車主啟動時不必先暖機,但預計到2035年時,汽車結構中有70%產值將來自微機電、電機與網路。

童子賢認為,現在資訊電子及網通在汽車產業發展尚未成熟,

博樂棋牌

但2023年產值預估會達4500億美元,規模已經快追上半導體,將對臺灣帶來深遠的影響,將是挑戰跟機會並存,值得把握。

他舉例德國媒體正大力批評德國汽車工業享受現在的利益,在潔淨能源車研發遠遠落後特斯拉,許多科技大廠都想發展固態電池,這是非常高的挑戰,有如20奈米去直接挑戰5奈米。

鴻海推MIH電動車聯盟,童子賢:第三世界國家有機會

童子賢指出,汽車產業的機會不只是本體,還有周遭服務,比方城市的充電系統,電池也還不是最完美,也有很大的挑戰,一旦誰能開發出新電池可望得利,很多廠商也想成立自己的「小聯盟」,有些人對此嘲笑,有些人樂觀。

童子賢認為,大車廠不會來用小聯盟的架構,但怎麼不想想第三世界國家可能有類似Gogoro的需求?比方開發地區的嘟嘟車,這些國家要買汽車,可能不是買雙B一A這些廠牌車子,若能做出大品牌四分之一價格的汽車就很好,臺灣很小,只要業者能逮到汽車產值局部產值,就已很不錯。

從兆美元產值的汽車產業往回看,全球筆電、桌機產值不超過2000億美元,半導體產業產值達到4250億美元,臺灣的上述電子產業占總出口比例51%,是支撐經濟成長的關鍵力,童子賢指出,臺灣在上述加總6000多億美元的市場就活得非常愉快了,顯示臺灣有相當不錯基礎。

童子賢指出,今年全球汽車產業從9282萬臺衰退至7000萬臺左右,受疫情影響,一年少了2000萬臺市場,

來勝娛樂城

造成全球汽車業很大衝擊,但這情況不會長久,總有一天,乾淨能源車的時代會到來。

今年汽車產值達4兆美元,隨經濟成長,預估2035年產值可望到6兆美元,童子賢反問:臺灣為何不想一想有5~6兆美元的市場,比現在半導體加上電子產業產值5~10倍大的市場,要不要把握機會呢?

汽車產值上看4兆美元,大於半導體+電子業

童子賢說,簡單的來說,汽車產業是一個比半導體跟電腦產業更大的市場,臺灣為什麼不進去裡面呢?裡頭的被動元件、充電樁、充電器、控制器、網路通訊系統、到IC都是臺灣擅長的,這帶給臺灣的機會跟希望,值得我們期待跟努力。

也因為臺灣擅長,童子賢指出,電動車產業對臺灣來說屬於跨半步的事,不是跨三步進到完全不認識的領域,當然,或許小變動也易造成困惑,業者會不知道到底這是一個改變的契機,還是只是一個小紛擾,這需要投入研判。

童子賢表示,從觀察過去可以發現,過去十年產值最大的硬體產品,十年後會從女主角退居成女二或女三,所以應對進退要投入足夠的業務人員跟工程人員,反覆了解產業變動。

童子賢指出,現在和碩有一些電動車產值,獲利展現不錯,未來還有10~20倍的成長,但必須理解,和碩前7年的研發是完全沒有產值的,但沒有過去七年努力,第八年就不可能有客戶邀請去設廠。

生技醫療產業上兆美元,靠資通訊與生技產業合作

而除汽車產業外,

娛樂城排行

另一個市場規模上看兆美元產值的,就是醫療生技產業。童子賢指出,醫療器材儀器產值5000多億美元,處方箋藥品產值8000億美元,合計1.3兆美元左右,生策會就是想瞄準這一塊市場,期望結合臺灣資通訊與生技業一起努力,否則臺灣現在只能賣賣胃散糖漿,

娛樂城

在醫藥產值貢獻其實低於國際平均值。

談到未來臺灣機會,童子賢坦言美國總統是誰,政策方向猜來猜去沒有準的,臺灣未必要一直瞄準產品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也很不錯,比方UberEats起來了,但Uber創業時應該還沒有預想到,所以很多事情是靠跨半步半步去達成,瞄準應用未來將可以發現很多創新。

文章源自於數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