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趙士強到王光輝─談國家隊一壘手的世代傳承

在內野各守位中,儘管一壘手相較於二游等守位而言,防守能力並不那麼吃重,但其打擊能力卻因此受到高度重視。關於國家隊野手的世代傳承,或許一壘手的討論度不如捕手、游擊手等內野防守核心來得熱門,不過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本系列文章將探討國家隊一壘手的世代傳承,除了品味歷來中華隊一壘名將的輝煌戰功,同時也描繪出臺灣棒壇在觀念上的變遷,並藉由綜觀整個時代脈動,勾勒出未來國家隊一壘手接班人選的樣貌。 巨砲手的年代:趙士強、謝良貴、楊清瓏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之前,臺灣棒壇對於一壘手的評價較重視打擊而輕忽守備,對其守備的基本要求大多認為只要能夠接球就好了,而1982年世界盃,中華隊的一壘手選入了右打者楊清瓏和左打者劉國明。 此外,由於當年尚未碰到蠶室之類的中大型棒球場,所以也認為外野手守備並非那麼重要,只要會接球即可,

金旺線上娛樂

因此中華隊陣中其實還有兩位隱藏版的一壘手,那就是趙士強和陳正中。這兩人皆以外野手身份入選,在該屆賽會的打擊率分別高達五成三和三成六。 儘管如此,實際上中華隊的一壘守備還是只派上楊清瓏和劉國明,並且固定擔任第三棒,但他們的打擊率卻未達兩成五,皆遜色於趙士強和陳正中,

線上棋牌

而劉國明的打擊表現略優於楊清瓏。 1983年洲際盃和亞洲盃的中華隊以同一支班底為主體,一壘手選入了謝良貴和蔡志敏,其中蔡志敏是中正盃國手選拔賽的打擊王,而謝良貴也是打擊前五傑,不過蔡志敏在洲際盃結束後遭到撤換,之後便未再入選國手。 謝良貴橫跨了兩個世代,自1975年便入選亞洲盃國手,並且在1983年再次入選國手。謝良貴雖然有一百多公斤,但是柔軟度佳,並且跑壘充滿拼勁,跑起來天搖地動,攻擊性十足。後來趣味性的瘋馬大力士棒球隊成立,專找重量級運動員,他便擔任隊中的游擊手。 謝良貴雖在1983年洲際盃輪替上場,貢獻度不可抹滅,決賽出戰古巴隊,面對1980年世界盃最佳投手Braudilio Vinent擊出3分砲,把比數拉開至5比0,是擊沉古巴隊的關鍵,而該場比賽是臺灣以13比1首次打敗古巴。另外他對韓國隊亦敲出全壘打,最後一場對荷蘭則有重要的跑壘得分。 圖片來源:1984年奧運儲訓隊藍白對抗秩序冊 ​圖片說明:謝良貴  至於趙士強雖然是重量級球員,但是從美和到文化時期皆是擔任右外野手,到了國手選拔賽時同樣鎮守右外野,所以自然以外野手身分入選。當年洲際盃的外野手名額有5人,他在賽會期間皆擔任指定打擊,到了亞洲盃開始轉換身份鎮守一壘,這兩次比賽皆以第三棒為主。 趙士強在洲際盃以4成32打擊率獲選為大會明星球員。他的強打不在話下,最經典的作品就是當年亞洲盃臺日之戰那記內野高飛球漏接,

電子老虎機

差點斷送球隊進軍奧運之路,不過卻在三天後的臺日加賽補上一發再見全壘打,打哭日本投手池田親興,戲劇性地率領中華隊闖進奧運。 可惜的是,成名後的趙士強未能精益求精,儘管當時媒體話題不斷圍繞著他將加入釀酒人或是阪神虎,只是他的體重卻也增加了約20公斤,正也說明了接下來的球技衰退。他到日本業餘隊之後不再被國家隊徵召,兩年後回國,亦只能入選第二隊。 圖片來源:1984年奧運儲訓隊藍白對抗秩序冊 ​圖片說明:趙士強  1984年奧運的中華隊一壘手是趙士強和楊清瓏。這時趙士強的身材已然走樣,打擊實力與先前相差甚遠。至於楊清瓏雖是國手選拔賽打擊王,但是到了國際賽的表現卻不如預期,而且他的速度也是不受教練團重用的重要因素。 因此,

娛樂城首儲

這兩人的奧運表現慘不忍睹,各只擊出一支安打,打擊率皆低於一成,可說是中華隊一壘手績效最差的一次。幸好楊清瓏最後一場出戰韓國隊,延長賽第14局面對尹學吉臨去秋波,在道奇球場打出兩分砲而擊沉韓國,

娛樂城遊戲

挽回一點顏面。 奧運結束後,趙士強和楊清瓏雙雙退出中華隊,使得中華隊一壘手的風貌開始有了改變。儘管後來楊清瓏又被選入1985年洲際盃,但他此時已開始為退休鋪路,不再那麼積極投入訓練,這也說明了當年臺灣業餘環境的球員出路問題。 圖片來源:1984年奧運儲訓隊藍白對抗秩序冊 ​圖片說明:楊清瓏  守備隊型的年代:鄭百勝與王光輝1984年世界盃鄭百勝成為中華隊陣中唯一的一壘手。鄭百勝在防守上擁有多項優點,例如速度快、守備範圍大、機動力強,這也改變了中華隊的內野風貌。當時他與呂文生、吳復連合組雙殺陷阱,呂吳兩人飛身轉傳,鄭百勝的劈腿接球,引人無限懷念。 圖片來源:1984年奧運儲訓隊藍白對抗秩序冊 圖片說明:鄭百勝  鄭百勝在1984至1985這兩年間擔任中華隊一壘手,任內多次展現經典美技,強調了守備的重要性。這一時期中華隊內野守備進化,傳統觀念改變,不再只是穩穩地接球、傳球,而是搭配整體防守策略,製造守備陷阱,詮釋出具有攻擊性的守備隊形。 鄭百勝在他的輝煌年代中攻守俱佳,1985年洲際盃預賽,他擁有九次雙殺紀錄排名第一。雖然他非巨砲,但也有長打演出,像是1984年世界盃對戰韓國首局就對樸魯俊開轟,為中華隊3:0獲勝的關鍵。1985年的亞洲盃和洲際盃他的打擊率皆在三成以上,讓其他一壘手劉國明、楊清瓏幾乎無上場空間。 畢竟一壘手是重砲的代名詞,鄭百勝的型態不具優勢,因此在1986年崛起的王光輝,成為了臺灣棒壇全力栽培的對象。最簡單的原因莫過於王光輝的體格,當年國家隊成員很少超過180公分,而183公分高的他算是全隊最高的球員了。 王光輝在1982年世界青棒賽獲選為最佳一壘手,兼具力量與速度的潛質早就是棒壇期待的大物,而且他有能力勝任內野的其他位置。1986年世界盃,因為鄭百勝被陣前換將,王光輝成為陣中唯一的一壘手。1987年是百勝光輝兩人互相較勁的一年,隨著王光輝的成長也漸漸宣告鄭百勝時代的結束。 拿百勝光輝兩位世代名將來做比較,鄭百勝的守備機動性比較靈活,而王光輝的接球功夫較為出色。至於打擊方面,鄭百勝能擔任執行戰術的棒次(第二棒)和打點棒次(第五棒),而王光輝大多擔任五到九棒,負責第二輪攻擊的打點棒次。 1987~1988年是王光輝的光輝時代,該年亞洲盃他對韓國隊敲出內野安打,並趁著韓國失誤,打下大局,奠定勝基。1988年世界盃終戰,他第二局棒打鈴木哲敲出三分砲,助中華隊以4:2打敗日本奪得第三名,個人也因此獲選為最佳守備獎(明星隊最佳一壘手是美國隊Tino Martinez)。 綜觀王光輝在國際賽的打擊表現,打擊率大約在三成上下,並且有過不少長打演出,算是一把優質的長槍。影片來源:臺灣天眼。影片說明:王光輝紀念特輯。 到了1988年,中華隊當家第四棒呂明賜加入日本巨人隊,因此隊形出現一個破口,而走下坡後的趙士強也無法補上火力缺口,於是棒壇從日本請回來東北地區全壘打王林仲秋擔任第四棒,任職一壘手,身高僅有168公分的林仲秋也成為了中華隊史上最矮的一壘手。 林仲秋在1980年初便受到棒壇重視,具有強打能力,爆發力在國內數一數二,可惜守備能力不足。在選訓的取捨上,由於他的守備不敵葉志仙,打擊也比不過趙士強,因此無法成為國家隊主力。1983年中日韓對抗賽林仲秋屢屢將球轟出全壘打牆外,因而旋即被挖角離開臺灣,之後在日本闖出天下。 雖然1988年奧運會中華隊三連敗,留下難堪紀錄,但平心而論,林仲秋擔任第四棒表現稱職,而他以擔任指定打擊為主,所以實際上並未取代王光輝。另外林仲秋在1988年世界盃有三支全壘打,為中華隊最多,打擊率為0.349,

麻將發了

排中華隊第三。 上述即是從趙士強起至王光輝的國家隊一壘手世代傳承,這不僅代表了中華隊世代名將的交替,也顯現了臺灣棒球觀念隨著時間的轉變,這從以謝良貴、楊清瓏、趙士強等一壘重砲為首的年代,到強調攻守並重的鄭百勝、王光輝世代可充分展現出來。 1982~1988年的中華隊一壘手編制 賽會 編制 備註 1982年世界盃 劉國明、楊清瓏   1983年洲際盃 謝良貴、蔡志敏 謝良貴全壘打擊沉古巴 1983年亞洲盃 趙士強、謝良貴 趙士強於臺日加賽全壘打進奧運 1984年奧運 趙士強、楊清瓏 楊清瓏於臺韓銅牌戰延長賽14局全壘打 1984年世界盃 鄭百勝 鄭百勝於決賽臺韓戰首局致勝全壘打 1985年亞洲盃 鄭百勝、劉國明   1985年洲際盃 鄭百勝、楊清瓏 鄭百勝在雙殺榜(預賽)並列第一名 1986年世界盃 王光輝 鄭百勝於赴美集訓後被換將,吳思賢兼任支援 1987年亞洲盃 王光輝、鄭百勝   1987年洲際盃 王光輝、鄭百勝   1988年世界盃 王光輝、林仲秋 王光輝最佳防守獎,並且全壘打擊沉日本獲季軍 1988年奧運 王光輝、林仲秋    接著來到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培訓期間,則是另一個世代的展開,關於這部分我將在不久後另行專文詳談。 封面來源:Youtube截圖想參與更多棒球討論?歡迎到大將軍豪洨專區-什麼都聊廢文區!運動狂人 Sports Maniαc!,